“北欧模式”的前生今世(1)
北欧天空论坛独家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链接
“北欧模式”一直作为一个神话一个传奇存在在世界上。一个高收入,高就业,高税收,高福利,一个平等,和谐,绿色,公民都幸福满足的社会,让很多人感觉这里就是传说中的乌托邦,一片纯净的世外桃源。他没有计划经济,而是自由的市场经济,但同时福利政策保证了这里不是成王败寇的丛林。北欧貌似找到了一条完美的“中间道路”,结合了左派政治和右派政治的全部优点。尤其在近期的金融危机中,美国和欧洲大陆经济均崩溃,唯北欧风景独好,突然让“北欧模式”和“美国模式”对立了起来,一个成了正面教材,一个成了反面教材。
一个国家难道真的能靠高税收,高福利的政策发展经济,躲过一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吗?以楼主惯有的阴暗心理分析,这明显是不科学的。高税收只会让富人逃离这个国家,从而带走很多财富。比如所谓的瑞典首富宜家的创始人Ingvar Kamprad其实根本就不在瑞典住,而在瑞士居住了30年,为了躲避瑞典的高税收,近期年老才回到瑞典,也算是落叶归根。 而且高福利容易养懒人,让人失去工作的动力这事情也不难推断出的。
那么“北欧模式”的神话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北欧各国之间虽然文化想通,但实际的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差距是巨大的。一般所认为的“北欧模式”,实际是“瑞典模式”。
话说有件比较搞笑的事情。就是2011年年底那时候,瑞典社会民主党向瑞典商标和专利注册局提交了一份申请,申请“北欧模式”这个概念的知识产权。他们认为“北欧模式”是瑞典20世纪的工人斗争的产物,也就是社民党的功劳。这个申请被瑞典商标和专利注册局通过,“北欧模式”成为了瑞典社民党专有的商标,只允许社民党在自己的宣传活动中使用“北欧模式”这个概念。这个举动后来被北欧理事会批判,在一封给瑞典商标和专利注册局的公开信中他们认为 “北欧模式”是北欧国家和人民共有的政治文化遗产。这件事情后来结局如何就不见报道了,但在瑞典商标数据库中目前是搜索不到nordic model 或者den nordiska modellen之类的商标的。
Part 1, 北欧模式的建成
虽然在注册商标这件事情上产生了争执,但大多数人大概都不会反对北欧模式源于瑞典,而且瑞典社民党对这个模式的产生的重大推动作用。
瑞典社民党成立于1889年。当时,瑞典政府还在保守党的控制之下。瑞典人民会举行大选,但只有部分男性有选举权。瑞典社会在快速转型,从欧洲最贫穷的农业国之一在进行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走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瑞典很著名的重工企业,如Altas Copco(1873年),SKF(1907年)都是在这个时期创立的。社会财富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在工业化的大背景下,工人运动也在蓬勃发展。工人们对全民平等的选举权和8小时工作制的追求促使了社民党的成立。
后来,欧洲就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瑞典坚持了中立,逃过了战争的劫难。在欧洲的老牌大国都被打的焦头烂额的时候,瑞典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继续着财富的积累。“北欧模式”这个概念,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二次之前的这个时期第一次被提出来的。提出者为当时社民党的党魁Per Albin Hansson。这位同学出生于马尔默,至今马尔默还有一条主要街道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时间是1928年,Per Albin童鞋在一次讲话中提出”Det goda hemmet känner icke till några privilegierade eller tillbakasatta, inga kelgrisar och inga styvbarn.” (在一个好的家庭里,没有人感到有特权或者被轻视,没有宠儿,也没有继子继女)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vwl8Qq--I ,这段演讲就孕育了folkhemmet的概念。Folk是人民的意思,hemmet是家,即国家是人民的家。英文一般把它翻译为Welfare state,就是福利社会。Folkhemmet的理念也就是传统上一般人所谓的“北欧模式”。凭借着这幅没有歧视也没有特权的家庭的美好蓝图,社民党在1932年赢得了大选,并从此开始了在瑞典长达三十多年的连续不间断的执政期。在此期间他们迅速通过了法案退休金法(1935年),带薪休假法(1938年)和公共医疗保险法(1955年)。
其实,对一个平等,自由,有保障,人人安居乐业的社会的设想和追求,并不能算是瑞典的发明。这是一个自古以来人类社会无论语言文化人种的几乎共同的追求。区别只是不同的国家选择了走向这个目标不同的方式。虽然赢得了大选,但社民党内部出现了分歧,Per Albin Hansson被批判脱离了社会主义的道路,因为他背离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但Per Albin Hansson反驳道:Folkhemmet并没有放弃社会主义思想中对平等和公平的追求。虽然阶级之间是合作的关系,但合作是前提是所有人的平等权利和得到福利照顾的权利。
社民党刚上台没多少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又悲催的开始了。瑞典深知自己的军事力量薄弱,于是又再次坚持了中立。波罗的海对于当时的纳粹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而挪威和丹麦就没那么幸运了,因为处在北大西洋的战略位置,都迅速被希特勒占领。战后欧洲被希特勒的Blitzkrieg炸成了一片废墟,重建任重而道远。世界都在冷战和进行军备,瑞典就趁机做着贩卖原料(主要钢铁和木材),出口各种工业产品,闷声赚大钱的勾当。瑞典进入了20世纪50和60年代的工业黄金发展期。在这种前提下,瑞典提出了零失业率的目标,每个人都享有工作的权利。爱立信,沃尔沃,萨博,Scania,Skanska这些大的工业也为瑞典人民提供了工作机会。城市化和人口增长导致了对住房和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瑞典政府开始了大量高速公路和斯德尔摩地铁的修建。并且还启动了一个在今日备受争议的miljonprogrammet,即政府启动了100万家经济适用住宅的建造,计划10年完成。今日风靡世界的宜家当年就是乘着这股东风发家的。社会欣欣向荣,人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这时候瑞典的文化生活也极为发达,闻名世界的儿童书作者Astrid Lindgren和电影导演Ingmar Bergman都是在二战之后的这段时期出版发布了他们的成名作。
快速发展的工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但因为女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大量的进入工厂和社会工作,瑞典的人口出生率连年下降。这让瑞典政府很不安,因为经济的发展以及福利体系,尤其是养老金体系,都是需要一个金字塔形的人口结构的来支持的。于是,瑞典开始了一系列鼓励生育,帮助女性兼顾家庭和工作的政策。瑞典如今被世界很多国家女性所羡慕的产假和儿童补助,都是在当年这种时代背景之下建立起来的,也是“北欧模式”以男女平等,注重家庭为核心价值的原因。结婚率和生育率因为总体的经济形势和有利的政策应声上升。瑞典也在二战之后第一次从一个移民输出国,成为了移民接收国。不仅接收了来自波罗的海的东欧国家的战争难民,也接收了大量的来自芬兰,意大利,土耳其,希腊的工作移民。不过当年这些移民,除了一些和瑞典人结婚的,很多后来都回到了自己的祖国,没有想方设法的留下,让瑞典人感觉自己国家貌似并不是一个怎么吸引移民留下的地方,以至于后来大量中东难民不择手段来瑞典的时候,瑞典人一开始也以为他们在自己的国家战乱结束了之后就会自然回去呢。
瑞典退休金体系的加强,也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社民党推出的ATP退休金体系在1959年得到议会的通过,也是“北欧模式”建设之中的一大里程碑。30年代立法通过的退休金法律只是一个单纯的福利系统,每个人退休了以后都有权根据需要领取少量的退休金,但这个金额和他们退休之前的收入相比,就少的可怜了。而且貌似那个年代瑞典男性的平均寿命是60岁,而退休年龄却是67岁,也就是说大多数人是活不到退休的年龄的。而公务员群体比较聪明。他们为了保证自己退休以后还可以享受到和退休之前相等的生活水平,自行通过公务员工会和雇主的合同建立了自己的退休金保险体系,让退休以后的退休金水平和退休前的收入挂钩。但是工人群体并没有这个退休金保险,所以他们退休之后的状况和公务员相比就会差很多。社民党一直想建立一个全民的退休金保险制度,但经过多年的讨论甚至全民公投都没有成功,后来终于1959年通过,规定以后雇主有义务为员工缴纳养老保险,员工的退休金水平根据这一生收入最高的15年计算。养老金的提高,成为了“北欧模式”的又一大成功。
基本可以说,传统上认为的,从“摇篮到坟墓”的北欧模式,在20世纪60年代,它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完成了。福利方面有产假,有托儿所,有学生补助,有公共医疗保险,有经济适用房,有加强的退休金。剩下的需要做的,只是一些细微的调整和小的空白的补充,大的结构上,已经没什么需要变化的了。也是在这个时候,世界都来到瑞典来学习“北欧模式”,为瑞典和平,平等,公平的社会而赞叹。而且当年的这个社会状况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根深蒂固,导致今年春天Husby动乱的时候,世界媒体都震惊了,暴乱的情形实在跟大家心目中的北欧差距实在太远了,本着“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精神,世界各大媒体瞬间就齐聚Husby进行全程报道。
扯了这么一大段历史。想说的是,“北欧模式”的建立是有它特殊的时代和社会背景的。首先,工业化和城市化,社会产能和财富增加,以及后来两次世界大战都没有在本国国土上进行的特殊历史背景,才给北欧高福利模式的建立提供了物质上的可能,而不是反之某些人所认为的,是高福利高税收推动的瑞典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前生今天就算讲完了,预知今世,请关注北欧天空论坛的更新。
下一章: viewtopic.php?f=15&t=7191